一位永平小学校长观看复旦二附校小学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连连称赞:太震撼了,太有感染力了。
王为松在致辞中强调,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延安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时隔近八十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提出第二个答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党的二十大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提升到新高度。具体而言,他将二十大报告与延安时期毛泽东七大报告和讲话相结合进行分析阐释,认为延安时期在领导集团的确立,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树立独立自主思想,保持底线思维,坚持三个务必,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团结8个方面对当下具有重要启示。她指出,要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把握好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到思政课教学讲义、教材课题研究当中,春风化雨,培根铸魂。叶骏表示,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当选的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延安瞻仰革命圣地,这对于长期从事延安精神学习研究的同志们而言,是极大鼓励和鞭策。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延安和二十大,跨越了很大的历史时空,但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进一步推进学理研究,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研究新高地,充分整合上海乃至全国有关伟大建党精神、延安精神和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的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在繁荣发展大马学科群这个方面再发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创新发展。他说,总书记关于延安精神的系列论述是研究会学习研究宣传延安精神的具体指南,是研究会的工作灵魂。回想那次面试,她说:我虽然之前不在重点高校读书,但发自内心地喜欢科研工作,硕士期间就做出不错成果,此外我的统计学知识和外语能力也不错,这是我有幸获得考核专家组青睐的原因吧。
从申请-考核到分流退出,研究生教育不断创新复旦大学在国内高校中最早试行申请-考核制选拔博士生,这一方式现已被国内高校普遍采用。和他同时被聘为书院院长的,还有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汪源源、复旦上海医学院教授彭裕文、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物理学系教授周鲁卫,任期7年。去年,王震宇博士毕业,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计算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制图:曹丛钰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坚持整体联动,统筹深化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构建马工程教材+教辅材料的立体化教材体系,1+4门思政必修课全部建设成为国家或上海市精品课程。近几年,复旦研究生教育以博英计划为总纲,多项改革举措并行,力争十四五末期,形成以培养各类高精尖缺以及融合创新的人才为方向、以一流育人质量、一流学术成果、一流社会贡献为追求的研究生教育新态势,将创新强国理想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翼齐飞的研究生教育新格局,聚焦学术高度的同时拓展专业广度和深度,开创引领研究生培养变革创新的复旦模式。
目前,两大工程丛书已出版20本,同时推动两大工程研究成果向育人资源转化。学校理工科课程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中突出四个强化,即以原理讲解强化科学思维、以知识拓展强化探究学习、以先贤事迹强化价值引领、以前沿发展强化报国之行。申请-考核制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选拔要求相适应,充分发挥导师组作用,增加材料审核环节,扩大考生遴选范围,提高面试成绩权重,强化对考生科研创新能力与潜质的考查,生源质量明显提高。杨珉的博士生南雨宏2015年从学校毕业后,致力于网络安全方面的科研工作,与杨珉保持密切联系,多年来两人频频合作发表文章。
学校还推动全校实验基础设施及跨学科硬件平台建设,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更新硬件设施,促进本科生基础实训能力有效提升,逐步形成了以认知体验、基础实训和开放创新为核心的实验教学理念。全面推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与书院建设成为一体两翼。志德、腾飞、克卿、任重、希德,五大书院的名字分别来自复旦历史上五位老校长的名或字,承载复旦厚重的历史和传统,也赋予了书院师生们责任与期待。强化引领示范,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五进工作,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
上海医学院推进课程-教材-基地-师资-研究五位一体的医学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培养有温度的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2019年9月,教学团队研制的《新思想概论教学大纲》获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广。
2012年,复旦书院教育全面改革,新复旦学院(本科生院)正式成立。我们将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为抓手,全面进行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根本转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将前沿科学问题融入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和实践中强强碰撞,学生则在难度门槛逐级提高的闯关式学习中,不断突破自我、闯出优秀,逐步积累专业基础和研究经验,形成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持久的学术竞争力。2012年,复旦启动以建设好每一门为目标的通识教育2.0改革建设,落实以学为中心教学理念,努力提升每一门通识核心课程质量。读博这几年,潘金花在传染病领域发表18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成为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疫情期间还为国家疾控中心、上海市政府等部门撰写多项疫情防控报告。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成立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复旦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构筑起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辐射的课程体系,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巩固三集三提教学组织体系,推动解决本硕博思政课内容螺旋式上升问题。截止到目前,复旦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已覆盖7大模块、50个基本课程单元、180门课程,极大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完善学生人格,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党的十九大、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复旦大学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下,全面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体现复旦育人特色,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让拔尖苗子吃饱吃好,复旦给出新答案如何让更多拔尖苗子能够吃饱吃好?荣誉项目是复旦给出的一个答案。
荣誉项目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要敢想敢做,许多挑战性的小项目就是锻炼的机会,给了我们提出小课题并且花时间精力去完成的机会。如今,这一体系已覆盖复旦所有专业,从顶层设计层面实现了制度与资源多元性的双重保障,为本科生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多元发展路径。
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说。近年来,通过严格新课准入、推动教学大纲改革,大力提升助教能力,推动高频率小班研讨,密切师生互动等多项举措,不断优化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迁移能力,提升每一门核心课程质量。
他说,通识课程为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过去十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十年,复旦大学肩负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使命,在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方面交出了优异的答卷。卓博计划以优生、优师、优培为基本原则,以本博贯通为实施路径,每年从最优秀的本科生中选拔一批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同学,选配最优秀的导师,提供最优质的个性化培养和优厚的奖助支持,努力造就引领未来的优秀青年学者,打造复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全优品牌。上海医学院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文医学教育的理念。
突破以往的必修+选修传统模式,2+X体系以大类招生、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多元发展为原则,2是指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复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说。
在选拔出优秀人才后,复旦如何严把出口关,加强关键培养环节的监督检查,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早在1987年,复旦大学就在硕士生中试行中期考核分流制度,2012年开始,为响应教育部开展博士生招生计划弹性管理改革试点的号召,学校在长学制博士生培养过程中试点实施分流机制。如今,项目已开设荣誉课程438门次,选修学生超过5600人次。
如果说,专业学院是传授给学生以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话,那么书院就是引领同学在上课和实验之后,在书院这个特殊的社区和人文环境中,了解人生,学习专业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并把握同大家和谐相处的理念、技巧和方法。2020年,凭借通识核心课经济与社会上所写的课程论文——《北境没有雨季——浅析中世纪背景下城市空间距离与城市兴衰的关系》,药学院2018级本科生朱凌玄获得第二届卿云杯全国通识课程论文比赛一等奖。
2015年以来,荣誉项目作为本科教学深入改革的先导队,以其勇闯关高挑战和高开放的特点,吸引一批批本科拔尖人才和高层次教师群体参与。2+X体系下,学程计划作为跨学科发展路径的主要载体,通过围绕特定主题,设立一组精干课程,所有学生都可结合自身发展需求,选修相应学程。同学们能够在书院的学习和活动中交流进步,在精神和思想上共同成长。回想起在书院,王震宇说。
课程思政已实现三个全覆盖:专业思政覆盖所有院系专业。2020年底,学校正式设立相辉导师学校,举办首期研究生导师培训班,提高导师认识站位,增强导师责任意识和育人能力。
即使在学生毕业后,研究生导师也会在学生的后续个人发展过程中持续发力。2018年9月,在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开设国内首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网络慕课。
该计划为许多像王飒一样的学生,提供了跨专业发展的多元选择。2012年8月,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接过志德书院首任院长的聘书。